冬春季節人們有進補的習慣,但由於體質差異,有些人急於進補,就會造成飲食不節,從而產生中醫認為的「上火」。「五官」位處於頭面,處於「上」部,一旦「上火」就要首當其衝「遭殃」。

  經過夏秋季出汗等消耗,到了冬春季節,人體進人了「陰液」虧損的「陰虛」狀況,一旦進補,大多是些「補氣」或「補陽」之類的物品,不但達不到對身體的補益作用,反而造成身體的偏頗偏差,導致人體的「陰陽」平衡被破壞。中醫講究一個「陰陽平衡」,人體在這種「陰陽平衡」狀況下可以做到不生病,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陰平陽秘」最佳境界。

  冬春季節首先適當要「運脾、健脾」,比如:陳皮、白扁豆、白茯苓、山楂、神曲等。然後可以進補一些潤燥護肺之輕補品,如:銀耳、梨子、荸薺、百合、白果之類。在食物煲湯類可以喝一些諸如:魚湯、鴨湯、龜鱉湯之類。

  隨著進「九」,可以進補一些「補氣」、「溫陽」之品,可以根據每個人身體的具體情況適當進補一些「參」類:太子參、潞黨參、西洋參(花旗參)、白參(生曬參)等和大棗、紅棗、黑棗、桂圓、鹿茸等;食物上可以進食些牛羊肉、鹿肉、雞肉等,很多地方進補都有一個習俗,就是「一九一隻雞」。

  不過,不管如何進補都不能違背以下原則:首先,要根據個人自身情況,缺什麼補什麼;第二,要「陰」「陽」雙補,在進補以上提到的食品時適當進食一些諸如銀耳、梨子、荸薺、百合、白果、蓮子、黑木耳、綠豆、蘆柑、橙子、鴨、龜鱉等;第三,無論吃什麼、補什麼都不能太過,要適可而止;第四,不要自我認為缺什麼,什麼「虛」,一定要咨詢專業人士,否則有時自身實際情況和自我認識會恰恰相反。

  冬季取暖是現在人們的普遍選擇,因此在取暖的同時人的身體也會丟失大量水分,也會造成「上火」。在適當進食一些諸如銀耳、梨子、荸薺、百合、白果、蓮子、黑木耳、蘆柑、橙子、鴨、龜鱉等同時,不要忘了要少量多次地多飲白開水。

  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泡一些無毒有益的中藥飲片茶:紫蘇葉、荊芥、防風、辛夷、薄荷、蟬衣、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木蝴蝶、太子參、潞黨參、西洋參、沙參、麥冬、桔梗、桔皮、胖大海、烏梅、山楂、藏青果、金果欖等。

  這樣既補充了水分,又達到利尿瀉熱瀉火排毒的作用,從而保持了人體的「陰陽平衡」,不但減少了五官的疾病發生,也降低了全身疾病的發生。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天天养生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jf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