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跳動是有一定的節律和頻率的,如果這種規律性出現了異常,稱之為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它其實是一種泛稱,包含了很多症狀,如過快、過慢、不規律等。
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心臟內科顧問醫生柳家駿說:「通常就心跳的頻率來講,在沒有其他的狀況如運動、焦慮、天氣熱、非常疲累等等的情況下,心跳如果快於每分鐘100次,或少於每分鐘50次,我們會考慮是心律失常。」他也指出,心律失常有很多種情況,也不能單單憑心跳的快慢來定義。有的病人有心律失常,但自己卻毫無感覺,這也是有可能的。
病人常用來形容自己心臟不舒服的一個詞是心悸(Palpitation),那麼心悸是不是就是心律失常,很多人搞不清楚。柳家駿醫生說:「心悸是病人的一種體驗,是他對症狀的描述,它不等同於心律失常。」人們習慣了心臟有條不紊自個兒跳動,所以平時不會特別感覺到它的工作。而當心臟的跳動失去了原有的規律,人們會感到不適,覺得「心慌、不舒服」。
造成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較常見的是由於病人本身有別的心臟問題,如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等。還有一些原因是電解質或者內分泌失調、藥物作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如醫生會為申訴有心悸症狀的病人驗血檢查甲狀腺功能,看病人的心律失常是不是甲亢引起。有些亞健康人群或者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者也會出現心律失常的症狀,甚至正常健康的人也偶有心悸,不應因此恐慌。正確的態度該是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即當不適出現時及早求醫,並避免無謂恐懼。
銀髮族是高發人群
柳家駿醫生指出,通常老年人,特別是80歲以上的人群,是心律失常的高發群體。其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老年人本身很多有其他的心臟問題,如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等,這些都可能是致使心律失常的原因;第二,自然的衰老過程中,心臟也會有所改變。通俗地說,心臟也會「變老」,部分肌肉會老化或死去,心臟功能也慢慢減弱。
但某些心律失常在年輕人中也很常見。有些人天生就有輕微不正常的心臟,這種情況倒不是特別嚴重。柳家駿醫生舉例說,部分心律失常可能是旁路傳導引起的,及心臟中電流的正常傳導路線,外多出一條「小徑」,這是可以治療的。心臟的每一部分的心臟肌肉從功能上來講都具備能自己跳動的能力,正常情況下,心跳是由特定某一部分心臟來控制的,我們稱之為「竇房結(Sino-atrial node/Natural PaceMaker)」。有的情況下,心律失常也可能是一小塊心臟肌肉工作不正常,自己突然「亂跳」。
年輕人心律失常最常見的是早搏(Extra Heart Beat),有人能感覺到心臟停跳一拍,有人沒感覺。且除了偶爾多跳一拍,心臟其他方面很正常。這種情況到底危險與否,應根據每個人自身不同的情況咨詢醫生。一般來講,頻繁發作的早搏也是有一定風險的。
另外一種比較危險的情況是心房震顫(Atrial Fibrillation)。隨著年齡增長,它的幾率也增長。在80歲以上的老人中,大概有8-10%的比例。人們應重視這種情況,它可致使心悸感,讓人覺得虛弱、疲累、呼吸困難,頭暈,甚至失去意識或者瀕臨失去意識等。但某些心房震顫可以用藥物或者其他方式有效治療。有心房震顫症狀的人,也有更高風險出現血管堵塞,進而中風——這種可能是沒有預兆、突如其來的。
有的人有心房震顫的問題,但自己可能沒有察覺,也沒有特別不適的症狀。不過病情也許會隨時間加重,最後成為很明顯的心律失常情況。這樣的病人可能在慣常的體檢中查不出來,但是別的檢測手段,如24小時心電圖檢測,則能捕捉到異常的心律。
焦慮嚴重的人也會出現和心律失常相似的症狀,但通常他們的心電圖顯示,心臟的節律是正常的,只是頻率可能會比較快。如果懷疑自己有心律失常的問題,還是應咨詢醫生。醫生會根據你以往有無心臟病的歷史,以及其他方面的情況來判斷。
柳家駿醫生也大致介紹了另一種比較危險的情況: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罪魁禍首是心臟的下部,即心室所引起的不正常心跳。這種心律失常有可能威脅到生命,造成失去意識甚至死亡。
當然,柳家駿醫生也安慰公眾,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危險。有症狀的人不用惶惶不安,只要關愛自己的健康,及時就醫確診自己的情況,一般都可避免嚴重後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