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HOME個人賣場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256)
- Aug 16 Wed 2017 21:14
人人都有癌細胞!專家說殺死癌細胞最有效的方法是..
- Aug 15 Tue 2017 11:47
米發酵水對付浴廁、廚房、鍋子髒汙,萬用又天然
- Aug 14 Mon 2017 12:44
邊狂歡邊美容!韓國高CP值慶典 美容泥漿節越玩越美麗
- Aug 11 Fri 2017 13:21
連花椰菜都遜色!抗老專家快速補充維生素C的秘密是…
- Aug 10 Thu 2017 13:47
發覺藥物過敏! 遵從醫囑救了自己一命
- Aug 09 Wed 2017 13:20
天天五色蔬果 增強天然「纖」體力
- Aug 08 Tue 2017 14:48
醫生建議:每年做好這件事,及早發現肺癌、心血管疾病
- Aug 07 Mon 2017 13:34
減肥不挨餓!它的鈣質是豆漿5倍,低卡又富膳食纖維
- Aug 04 Fri 2017 14:53
「萬壽果」木瓜養肝護心防癌,別和2食物一起吃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有「萬壽果」、「百益果王」美稱的木瓜,曾被世界衛生組織評選為最營養水果之一,原因就是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包括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A、鉀、葉酸等,具有抗發炎、保護視力、護肝、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好處。想要補充蛋白質時,也別忘了來杯木瓜牛奶,因為木瓜能讓牛奶中的蛋白質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其中特殊的木瓜酵素,更是幫助消化、消除便祕的秘密武器!
大量維生素C、抗氧化成分,有效護肝護心防癌顧眼睛
木瓜的營養素非常豐富,一顆小型木瓜(約150克)中,維生素C含量就高達93.9毫克,是成人每日所需的157%。除了具有抗氧化的好處之外,也有研究指出,攝取較多維生素C的人,罹患關節炎的機率是攝取不足者的3倍。另外,維生素C也能加強肝臟抗病能力、促進肝細胞修復與再生、促進新陳代謝的效果,是養肝、護肝的好水果。
此外,木瓜中含有茄紅素,能夠降低癌症風險、自由基傷害,並和維生素C一樣能夠促進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的保護效果、改善好壞膽固醇的比例,還能減少發炎、降低心臟病風險。除此之外,木瓜中的鉀也有保護心血管機能的作用。
抗氧化成分β-胡蘿蔔素,除了減少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預防癌症之外,也能夠減少身體的慢性發炎,並有助降低氣喘機率。另外,具有抗氧化效果的玉米黃素,能夠過濾有害的藍光,並降低老化相關的黃斑部病變風險或進程。
《英國營養學雜誌》則曾有研究指出,木瓜中抗氧化成分,比大部分的蔬果都更容易被吸收。
木瓜蛋白酶可助消化
木瓜中的特殊酵素─木瓜蛋白酶,能夠分解蛋白質、使肉質軟化,幫助人體吸收營養素,也能在人體中分解腐敗、變性的蛋白質,預防癌症。許多居住在熱帶地區的人,會將木瓜作為便秘或腸躁症的家庭療法,研究也顯示木瓜有助於改善便秘、腹脹的問題。
- Aug 03 Thu 2017 14:03
月減4公斤、穩血糖除便祕!日名模私藏醃梅瘦身法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總是餐餐計較卡路里,吃甚麼都胖嗎?其實減肥不需要那麼辛苦,日本名模富永愛親身分享打造怎麼吃都吃不胖的易瘦體質秘訣──醃梅!醃梅不只熱量極低,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抑制脂肪吸收,並提高身體代謝率,輕鬆培養易瘦體質!
富永愛獨家減肥法 醃梅早餐打造易瘦體質
富永愛是在歐美時尚界中擁有極高知名度的亞洲模特,從高中出道起,便活躍於歐美高級時裝界,近年也頻繁出演日本電視節目,是許多日本年輕女子心中的完美偶像。富永愛接受日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分享了自己怎麼吃都不會胖的秘訣──醃梅。
富永愛表示,自己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早上7點吃早餐,一日三餐都會準時用餐,並儘可能自己烹煮,而醃梅與納豆是每天的必備菜色。富永愛認為,從古早流傳至今的發酵食品,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營養;其實發酵食品的健康效果,也廣為世界各地人們所接受。
醃梅瘦身的秘密:熱量低,提升代謝率、燃燒脂肪
日劇中常出現醃梅便當、醃梅飯糰,小小一顆紅通通的醃梅具有濃郁酸味,足以配下整碗的白飯。100公克的醃梅只有33kcal,一顆能夠配整晚飯的醃梅只有7kcal左右,不只熱量極低,配飯吃可以減少攝取其他食物熱量,醃梅本身的成分還對於減肥有莫大作用。
實驗證實,一天吃兩粒醃梅能使脂肪細胞變小。醃梅中特有的多酚能抑制脂肪吸收,持續食用1個月以上,平均可瘦2~3公斤,也有瘦到4公斤的案例。醃梅能改善血液循環,幫助排出老廢棄物,提高脂肪代謝率,培養易瘦體質。
醃梅還可殺菌、除便秘,恢復疲勞
有「醃梅博士」之稱的和歌山縣立醫科大學副教授宇都宮洋表示,醃梅中的檸檬酸能提高身體代謝效率,促進唾液分泌,抑制血糖上升,具有消除疲勞、維持體力與活力之效。醃梅特有的多酚具有強力殺菌作用,能夠清理腸道環境,並且消除便秘。
醃梅這樣吃!
火烤醃梅配納豆
以烤箱烘烤5~10分鐘,烤醃梅會起化學反應,釋放醃梅特有的多酚,促進血液循環。與納豆一起吃具有燃燒脂肪的減肥效果。納豆能降膽固醇,與醃梅一同食用,可輕鬆打造易瘦體質。
醃梅水
如果在意醃梅的鹽分,可將醃梅泡入熱水中服用。不論是先吃醃梅再大量飲水,或是泡入水中一同引用,都具有相同的效果。
由於鹽分攝取過高有害健康,儘管醃梅熱量極低,一天的建議食用量還是以1~2顆為限。
- Aug 02 Wed 2017 13:41
天然活性成分更勝靈芝!3招挑對優質牛樟芝
珍貴的真菌 有台灣森林中紅寶石的美譽
您知道牛樟芝嗎?牛樟芝對健康有何幫助?不少人對牛樟芝認知不清楚,加上新聞報導有不肖業者販售黑心染色牛樟芝高價牟利,也讓牛樟芝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牛樟芝是上天賜與台灣的特有種、珍貴的菇類,牛樟芝寄生在台灣特有老齡牛樟樹木中空樹幹內面,或枯死牛樟樹,在木材潮濕表面也會生長。不過生長十分緩慢,不易栽培,早期原住民用它來治療宿醉及腹痛,後來漸漸成為臺灣常見的養身品,也被譽為臺灣「森林中的紅寶石」。
近年來中西醫藥界及相關研究機構都曾大量對牛樟芝進行深入研究,根據許多科學研究指出,牛樟芝含有許多生理活性成分,如多醣體、β-葡聚醣、三萜類化合物、超氧歧化酶(SOD)、腺苷(adenosine)、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等。其功能包括調節免疫力、抗過敏、降血脂、促進體內合成活性維他命D等等功效。另外,中興大學研究團隊就曾發現,牛樟芝所含的「安卓凱因A(Antrocamphin A)」成分具抗發炎作用,對解肝臟毒素、抑制自由基功效卓越。
牛樟芝最珍貴之處在於富含多醣體與三萜類:
多醣體:多存在於菇菌類中,研究顯示,適量攝取,對於提升人體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有幫助。另外,有抗發炎,降膽固醇,降血壓等作用。
三萜類:是蕈菇類苦味來源,三萜類為牛樟芝最珍貴、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牛樟芝含有的三萜類約 200 至 300 種,含量及種類更勝靈芝,被視為抗癌、降血糖及具有提升免疫的功效。
3招正確選購牛樟芝
1.子實體還是菌絲體差很大
市面上菇蕈類保健食品,雖然都標榜豐富的多醣體,但是你知道嗎?是從「子實體」中萃取、還是從「菌絲體」中萃取,可是有很大的差別!與所有真菌類一樣,牛樟芝是利用散佈孢子來繁殖,大約需要 3 至 4 星期即可長成「菌絲體」,而當菌絲體數量與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且具備完整的生理結構及活性,約需一年以上的成長期,才會形成「子實體」也就是菇體。子實體除了有多醣體外,還有菌絲體所缺乏的三萜類及多種營養素,功效遠大於菌絲體。其中兩類產品最主要的差異還是在三萜類的含量,目前牛樟芝在抗癌及提升免疫方面的研究都是三萜類的功效,此成分為子實體進行二次代謝才大量出現的產物,三萜類的種類及含量都較菌絲體多。
另外,2015 年食藥署曾調查過市售產品:由於牛樟芝的子實體售價極高,許多生技產品多使用人工發酵培養的牛樟芝「菌絲體」當原料。菌絲體萃取的價格會較子實體萃取便宜 1/3 至 1/2 ,如果有不肖廠商,用的是菌絲體萃取多醣體,在包裝上或是成份上誤導消費者是從子實體萃取,很有可能就會花費大筆金錢,而買到不如預期的產品。牛樟芝、靈芝等真菌類產品富含多醣體,而多醣體對於免疫力調控有相當的幫助,但若要尋求提升免疫力以外的效果,牛樟芝子實體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食藥署公佈真菌類食品標示原則,所有含「真菌類」原料的食品,其外包裝欄位應該清楚標示真菌類原料的中文名稱和拉丁文學名,且名稱還要加註是「子實體」、「菌絲體」、或「子實體加菌絲體」。大家在購買的時候,要多加注意包裝上的說明。
另外,台灣生技產業投入不少研發,一般而言,牛樟芝產品可分為3大類。
①椴木栽培子實體:其成份與天然牛樟芝三萜類成份相同,以椴木做為培養基,菌種種植於椴木上,日後長成菇即為牛樟芝子實體。三萜類與多醣體含量最為豐富,不過也因為椴木取得不易,且成菇時間長,通常需經過 2 至 3 年成長期才能採菇,時間成本高,相對價格也較高。
②固態菌絲體:將牛樟芝菌種,以固態培養瓶進行菌絲體培養,可大量栽培生產。約三個月左右時間即可培植完成。有與牛樟芝子實體相似之成分,但營養成分不及椴木栽培,價格也較便宜。
③液態菌絲體:樟芝菌絲體液態培養,可在短時間內大量萃取生產,價格最便宜。但是三萜類成分極少,有專家曾經舉例說:液態菌絲體就像「幼蟲」,固態菌絲體就像「蛹」,子實體就比好「蝴蝶」。
2.產品檢驗透明化最好面對市場上不透明的牛樟芝產品,民眾購買時該如何安心選購?專家表示,可注意該公司的品質管理,例如有無符合重金屬、農藥殘留、西藥殘留等檢驗報告相關規定。
3.特有「苦味」味道一般我們服用牛樟芝會吃到「苦味」,而這苦味的來源就是牛樟芝的主藥成分─「三萜類」,選購時可以苦味的濃淡或天然判斷品質良莠與否。
註:衛福部已規定牛樟芝產品所使用原材料都須提供 90 天安全性實驗。
- Aug 01 Tue 2017 14:22
夏天鱸魚正當時!活化細胞強免疫,沒生病也要吃
- Jul 31 Mon 2017 12:53
煮好後別馬上吃!只要多做一件事,稀飯更美味
- Jul 28 Fri 2017 16:34
便祕是因自律神經失調!這樣做效果勝吃優格、香蕉
【早安健康/長尾和宏(日本消化醫病學會專科醫師) 】 步行調節自律神經,改善腸道環境
逆流性食道炎、胃食道逆流、機能性腸胃障礙和過敏性腸道症候群——這些看起來好像有點難懂的詞彙,不論哪一個,簡單地來說都是代表該人腸胃狀態不佳的病症。
所謂的逆流性食道炎,就是指胃液或胃裡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引起食道發炎以及胃灼熱等不適之病症;而胃食道逆流是因胃酸或胃部內容物逆流到食道內所引起的病態之總稱,逆流性食道炎就是胃食道逆流的一種。
至於機能性腸胃障礙則是不管怎麼檢查胃部也找不出任何異常,但患者仍持續有著胃痛、胃脹或腹部膨脹等症狀的病症。最後,過敏性腸道症候群則是出現腹痛或反覆發生伴隨著腹部不適感的腹瀉、便秘之症狀,其特徵是排便後症狀會相對舒緩。
現在不論上述哪一種病症,患者人數都有增加的傾向。以前幾乎都只稱作「胃灼熱」、「胃脹」、「腹瀉」或「便秘」等等,然而現在有了個看起來似乎很艱深的病名,並成為了治療藥的適用目標。
這些病症的共通點在於——使用內視鏡檢查食道、胃部或腸道,都找不到任何異常,但實際上這些部位卻無法正常運作。像這樣以器官性質來看並沒有任何異常,但器官機能卻很差的人正在不斷增加。
- Jul 27 Thu 2017 11:55
肩頸僵硬恐是五十肩前兆!快學開肩伸展操可預防
- Jul 26 Wed 2017 16:56
悶熱易發汗皰疹,少吃這類食物+3穴位健脾除濕根治
【早安健康/臻觀中醫 彭意雯醫師】中醫古籍《瘍醫大全》中稱之為「螞蟻窩」:「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滋水。」詳細敘述汗皰疹發作的形態及部位,汗皰疹多發於手腳趾邊際,形狀似蟻窩,一簇一簇團聚生長,像針眼一般,生長時搔癢難忍,甚至搔癢感傳入心中,難以忍受導致搔抓破皮。
台灣為海島國家,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人體長久處於濕熱環境,易好發皮膚疾病,汗皰疹為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 尤其好發于春夏交際梅雨多發及夏季悶熱的季節。除了大環境氣候濕熱的影響,人體內部的小環境所養成的 濕熱體質也是汗皰疹發病與否的重要問題, 壓力、飲食習慣、睡眠品質、工作接觸化學藥劑或頻繁洗手、免疫力下降等,也都是汗皰疹的致病原因。
中醫理論中提及脾主濕, 水濕的代謝和脾的功能息息相關,臨床上發現很多汗皰疹的病人,因種種原因損傷脾胃功能,造成體內水濕的代謝出現異常,加上其他飲食或壓力形成的積熱引發濕熱體質,引發汗皰疹。
過度的思慮、暴飲暴食,都會損傷脾胃功能;壓力過大也會造成肝木剋脾土,使脾胃功能下降;夏日炎熱,接觸較多冰冷及寒性的飲食,例如;西瓜、哈密瓜、生菜、生魚片也會損傷脾胃陽氣,造成脾虛無法健運水濕。
飲食的偏嗜更是誘發汗皰疹的重要成因
常遇到嗜吃麵食、甜食、咖啡、烤、炸、辣、麵包、牛奶、花生、啤酒的病人,因長期飲食的攝取有偏好,而養成了濕熱的體質,而誘發汗皰疹。現代人晚睡、睡眠不足易產生虛火,又偏重口欲,多食重口味加工之品,也易形成濕熱體質。除此之外,長期接觸洗劑或化學藥劑,導致皮膚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導致汗皰疹的生長。
- Jul 25 Tue 2017 14:17
雙手合十做10次,解決腋下胸口淋巴堵塞造成的肥胖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天冷時來杯甜滋滋的熱飲、大喀鍋物,是生活中的一大享受,為了改善手腳冰冷和虛寒,也少不了冬季進補,結果一整個冬天大衣外套包緊緊,有著長袖和外套的遮掩,不知不覺中掰掰袖越來越粗,身版也越來越厚,肩膀與背部長出了可觀的贅肉,換上合身的襯衫居然發現扣子扣不上,肩膀快撐爆袖子?透過活動肩胛骨,消除背部、掰掰袖贅肉!
活動肩胛骨燃脂消贅肉 提高代謝消痠痛
日本瑜珈老師yuuka表示,肩膀和肩胛骨周圍僵硬時,周圍也會變得活動困難,讓血液循環變差,而腋下以及胸口的淋巴結也會囤積老廢物質,難以排出,結果連接著的上臂變得容易疲勞,肩頸僵硬,胸口等關聯部位也會變得血液循環不良。
而想要改善這種情形,就要活動肩胛骨,透過養成活動肩胛骨的習慣,也能活動到背部以及上臂的贅肉,讓囤積的脂肪與廢棄物能夠順利排出。
日本首都大學東京健康福祉學部理學療法學科教授竹井仁也表示,肩胛骨四周有17塊肌肉,藉由伸展肩胛骨,周圍的肌肉都會因為幫浦作用而使得血液循環變好。緊繃的肌肉自然變得放鬆,由此來消除僵硬和疼痛,並且有提高代謝的效果。
《手肘開闔運動這樣做》
STEP1.將雙手舉到胸口的高度,雙手合十,手肘朝左右打開。
- Jul 24 Mon 2017 17:02
慢性掉髮這樣吃,白髮靠這樣按摩,從根本改善!
- Jul 24 Mon 2017 14:10
指甲有黑色條紋?皮膚科醫師:小心是皮膚癌
- Jul 21 Fri 2017 12:02
經期吃甜食不怕胖?錯!醫師3秘訣,調養經期又變瘦
【早安健康/黃秀美】生理期前,常忍不住想吃甜食的欲望,狂嗑巧克力、蛋糕、冰淇淋,吃完之後,即便一時心情大好,但往往撐不了多久,又感到疲憊、頭痛?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 經前症候群,好發於生育年齡的女性。
而在醫學文獻上, 發生在月經前三天到前十天的經前症候群,相關症狀可高達兩百多種,嗜吃甜食只是其中之一,焦慮不安也很常見。
目前尚未找出經前症候群的病理原因,有可能肇因於女性排卵週期時,女性荷爾蒙的濃度改變,有些症狀和其他內分泌的失調,例如:血液中的胰島素阻抗(編按: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功能不好,易讓血糖不穩定 )、大腦中的傳導物質血清素或前列腺素分泌異常等等因素有關聯。
千萬別以為月經期間吃甜食、巧克力,不會發胖,或是誤以為月經來潮時,代謝特別好,是減重的最佳時機,這可都是美麗的誤會,且常與月經前的生理性水腫有關。
這種 生理性的水腫,並不是腎臟功能出了什麼差錯,但確切的原因仍不明,可能是體內促腎上腺素皮質醇(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簡稱ACTH )增加、女性荷爾蒙變化或是血管滲透性增加,導致體內水分儲積。
有這種體質的女性,在月經前,可能會發現早上剛起床時,臉、手指頭、身體比平常腫脹,可起來活動一陣子後,又會稍微改善,若量體重,可能會比平時多個一、兩公斤。而在月經來潮後,又迅速瘦下一、兩公斤, 就只是體內水分的變化,跟脂肪、肌肉的增減毫無關聯。
本週由專精女性減重的周輝政醫師,分享如何做好月經調理,讓女性朋友避免肥胖的關鍵之道。
多吃全穀類,讓血糖平穩
甜食中的精緻糖分,雖可讓體內的血糖濃度快速上升,帶來短暫的愉悅感,但當血糖濃度快速下滑時,又會讓人躁動、不安,想要再多吃一點甜食來補充糖分,是一種甜甜相扣的惡性循環。